专栏专项
Special Columns
李翠,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中共党员,副教授,主讲课程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曾荣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能手”,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湖南信息学院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在线教学之星、优秀女教职工等称号。曾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湖南省微课大赛一等奖、湖南省高校思政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一等奖、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等奖项。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主持建设湖南省思政“金课”一门,发表论文10篇,其中包括核心期刊1篇。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奖项3项。
“李老师的课,很生动,令人受益匪浅。”听到这样的形容,很少有人会联想到严肃刻板的思政课,而在湖南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翠却将此事变为了现实。虽只执教9年多,但她与时俱进挖掘理论深度,在教学方式上做了许多形式上的创新,精心打磨、雕琢每一堂课,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打造了有内容、有温度、有色彩、接地气的课堂。
教师不是孤单的“朗读者”
在往常的印象中,思政课常被贴上“枯燥”“乏味”的标签,任课教师往往与“刻板无趣”“死记硬背”等词汇联系在一起。
2014年,哲学专业毕业的李翠成为湖南信息学院一名思政老师,为撕掉大学思政课“枯燥乏味”的标签,每节课前,她都会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程如何导入、如何跟学生互动全都有详细的说明。
“所谓共性与个性,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讲两者的辩证关系之前,我们来做一个猜人游戏……”近日,李翠在一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用游戏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如果思政课没有创新,很容易使教师成为孤单的‘朗读者’。”因此,该堂课上,李翠与学生通过手机平台中的“雨课堂”互动,弹幕参与问题讨论、屏幕滚动随机点名提问,气氛相当活跃。难怪学生们一提起她的课就不由得感叹:“她的课很好玩,很生动。”
2019年,李翠在学校的教务系统中搜集整理了学生关于思政课的教学建议上千条。她发现,一些学生对思政课所教授的内容还存有质疑。有质疑就应该有回应,于是讨论、辩论甚至是争论,逐渐成为她思政课教育的常态。学生在此过程中也理清了过往对一些事物发展逻辑上的模糊认识。
“作为年轻教师,李翠的上课形式大胆创新,运用了很多信息化手段。”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洪波告诉记者,李翠经常与教研室老师们研讨如何上好课。
学生更关心它为什么正确
思政课的软肋是什么?往往是学生不能真正的“入脑入心”。
在起初的教学过程中,李翠发现,课堂气氛十分热闹,可学生的“吸收”并不理想。问题出在哪呢?
“讲授要有逻辑,因为相对于理论的正确性,学生更关心它为什么正确。”一位教师的话点醒了她。她开始检视自己的课堂,发现任何一节课的设计,其实只需要问自己几个小小的问题:“学生的困惑是什么?我该如何解决?我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当这几个问题解决了,这一节课的思路也就清晰了。”而学生,也会跟着逻辑线进行一步一步的思考与讨论,便能真正入脑入心。
有学生问:“用17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指导今天的实践,是不是刻舟求剑呢?”
针对困惑,李翠以问题导入的形式,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史实进行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答案。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而是不断地以新的形式、新的面孔、新的内容来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因此,它并没有过时。”“它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基本原理,为我们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提供改造世界的方法。学习它、吸收它,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课后,她欣喜地感受到学生对理论的认识有所加深。
把重复的工作做得有价值
从教9年多,李翠每一年的课件都会及时针对学术前沿进行更新,除此之外,她还建立了自己的案例库、视频库、教案库、讲稿库等。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马中化教研室主任,除了教学、科研、培训任务的同时,要完成这些工作量很是“可怕”,但她坚持了,每天都背着双肩包,随身带着电脑,有空就扎在书店里。
“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思政课教学工作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李翠始终认为,她要把重复的工作做得有价值。
2017年,第一次参加湖南省微课大赛获一等奖;2018年获湖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2019年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2020年获湖南省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 湖南省数字化资源建设一等奖,“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能手”称号,2020年12月,被推荐为“湖南省骨干教师”,2021年被评选为湖南信息学院内聘副教授,2022年12月,评为副教授……这些荣誉的背后,李翠费了数以千计的日日夜夜,反复向资深教师取经,不停地修改课件,一遍遍听自己的讲课录音……她身后,是整个学校马中化教研室团队在给她做支撑。
“李翠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讲好思政课关键是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洪波表示,学校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希望通过好的教师引领学生前行路。目前,学院也着重从扎根课堂开展课堂活动、立足校园开展志愿活动、走进基层开展乡村考察等方面开展实践教学,努力营造“三全育人”环境。(一审/汪少龙 二审/杨浩 三审/张静)